本报讯记者王晓涛报道在近期举行的“《中国投资发展报告(2022)》发布会暨‘双碳’目标下的金融与投资研讨会”上,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主任张志前表示,我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,绿色信贷占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总规模的90%,其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,因此未来有必要建立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体系。
据悉,活动由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,也是中国建投研究院连续第11年发布《中国投资发展报告》。
《中国投资发展报告(2022)》是“投资蓝皮书”系列年度报告之一,也是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向社会推出的“中国建投研究丛书·报告系列”年度研究成果。报告旨在对上年度中国投资行业与市场进行盘点和回顾,对本年度中国投资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。
张志前表示,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启了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征程,给金融投资行业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。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下,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,绿色金融和ESG投资将进入加速发展期。
张志前指出,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,我国绿色债券在绿色融资中的比例偏低,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。Wind统计数据显示,2018~2020年,中国新增绿色融资中,绿色信贷占比为90%,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融资的占比分别为7%和3%。发展绿色金融,推动经济绿色转型,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,而这单靠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自发力量远远不够,还需要金融行业监管部门主动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导的职能。
此前,我国绿色债券有两套认定体系,不仅标准不统一,而且与国际普遍接受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,影响了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,特别是境外发行。2021年4月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证监会联合印发了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(2021年版)》,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,将支持项目的范围进行统一,并逐步实现国内与国际通行标准和规范的趋同,有利于推动绿色债券的进一步发展。今后还应该继续推进与国际接轨。
张志前指出,目前我国碳交易的活跃度还远远不够,碳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也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需要,我国碳价明显低于欧盟。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制度,适当放宽准入,不断提升碳市场吸引力、透明度、交易效率和定价机制。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,丰富碳金融产品,吸引更多机构和资金参与碳市场交易。发挥我国碳市场的规模优势,进一步加快碳市场的对外开放,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提升国际影响力。